本病是由肉毒梭菌外毒素中毒而引起的中毒病。此毒素是在肉类饲料的肉毒梭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。本病的特征是病兽运动系统麻痹,咀嚼和吞咽功能丧失,一些养貂场曾因肉毒中毒引起大批水貂死亡,造成重大损失,因此对此病的防治应予重视。
1.病原
肉毒梭菌属厌氧菌,为两端钝圆的大杆菌。大小4~6微米x9~12微米,多单在,偶有成对或成短链的,可形成芽孢,有4~8根周毛,运动力弱,幼龄培养物为革兰染色阳性。该菌严格厌氧,适宜温度为8~37℃,最适ph值6~8,在8℃以上,都可能形成毒素。本菌在1%盐水中不生长,在葡萄糖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长出小而扁平、颗粒状、中央低簿、边缘不规则的带丝状菌落。菌落初期小,在37℃下培养4天,可达5~10毫米大,通常不易获得生长良好的单个菌落。
本菌污染鱼、肉、谷类饲料以及蔬菜后在缺氧条件下,温度处于25~30℃时,可产生毒性很强的外毒素。水貂吃了这种饲料即会发生中毒。水貂肉毒中毒很多是由于摄食了被肉毒梭菌污染的牛、羊等动物性饲料或植物性饲料而引起的。
此菌抵抗力较强,加热至80℃经30分钟或100℃经10分钟,能将其杀死,其芽胞抵抗力极强,煮沸6小时,105℃经2小时,110℃经36分 钟,115℃经10分钟,120℃经4~5分钟才能将其杀死。其毒素不被胃酸或消化酶所破坏。在ph值3~6范围内毒性不减弱,但ph值在8.5以上,或加热至100℃,经30分钟能将其破坏。
2.临床症状
本病在气温较高的夏季发生较多,常全群突然发病。潜伏期12~48 小时,最短2~3小时,最长的8~10天。发病初期为超急性型,病兽突然卧地不起,出现痉挛、昏迷、全身麻痹状态,经数分钟或十几分钟死亡。中后期病例病程可拖长,达数小时到数天。病兽表现动作不协调,肌肉僵硬,行走摇晃,状似醉酒,随后出现进行性全身麻痹,先出现后躯麻痹,用前肢拖着整个身体爬行,此时意识清醒,以后后支麻痹逐渐向前发展,出现前肢和颈部麻痹,病兽头下垂,眼球凝视不动,对光反射消失,口角流涎,咀嚼困难,呼吸急促,排粪尿失禁,最后由于呼吸困难、心脏麻痹而死亡。
3.病理变化
内脏实质器官充血,肺极度充血、水肿。膀胱充满尿液。心、肾有出血点。超急性型病例死亡的病貂,胃饱满,有较多的内容物,其他不见特殊变化。
4.诊断
根据发病急,短期内大批死亡,饲喂过有肉毒梭菌污染可疑的饲料。病貂发病从后肢开始麻痹,向前发展至全身麻痹。尸体剖检未发现特殊变化,即可初步诊断。确诊还须进行细菌学检查和毒素分析。细菌学检查,操作比较困难,常用动物试验做毒素检查。
小白鼠试验 取病兽胃内容物、肝脏或剩食,用等量生理盐水混合制成悬液,离心3000转/分,取上清液或用滤纸过滤,取滤消液,给小白鼠腹腔内注射0.5毫升;另取上述处理的悬液煮沸(1oo℃)30分钟,然后给另外小白鼠腹腔内同一剂量注射作对照,如被检材料含有肉毒梭菌毒素,则试验组的小白鼠的12小时内死亡,而对照组健在。
5.防治
本病重在预防,可以接种肉毒梭菌c型菌苗,成貂皮下接种2毫升,免疫期可达5个半月也可使用c型类毒素,每次皮下注射1毫升,还可应用二联、三联苗进行预防。发病后只能对慢性病例进行洗胃排毒、强心、解毒等对症治疗。